钓鱼岛在哪呀,地理老师都能给你详细指点一二,历史老师也能讲讲它的来龙去脉,日本政府还会不断喊话。
说起这事啊,现在他们的喊话少了许多。以前一口一个“尖阁诸岛”,撂得挺厉害,总说要“绝不让步”。可这几年风头变了,话也慢慢没那么劲了,海上的气势也跟着淡了。
终于不咋喊啦,可能是不太敢再继续了吧?钓鱼岛还在,风头也变得不一样了。
2012年日本死咬不放,可到了2025年,好像突然开窍似的,连说话都变得少了。这不是他们忘了争,而是真的没得再争了。
到底是公关打累了,还是底气用尽,抑或是局势变了?今天咱们不说空话,就拿地图、讲稿和执法记录,一一分析,弄明白日本为何不再那么高调。
喊得越凶,越没人听
在2012年9月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明确表示“绝不容忍用实力改变现状”,意思就是说,钓鱼岛归日本,中方派船派人是在挑衅。
第二天,日本驻联合国代表团立刻出面声明,又重复了一遍“尖阁诸岛属于日本”的说法,生怕有人没听清,还顺带弄了堆 FAQ讲义、岛屿历史资料和一堆地图注释。
不仅如此,日本外务省还调动全球所有驻外使领馆,统一口径,要求发布报道、发言稿、图片资料,绝不放过任何一篇新闻,也不遗漏任何一条百科内容。连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都被牵扯进去,改名加注、反复标记,力求把信息填得比天还满。
这股舆论风暴风从亚洲一路刮到欧美,2013年1月,安倍晋三在美国智库CSIS上发表了演讲,题目叫“日本归来”,副标题其实可以说是“钓鱼岛别跑”。他特别强调要加大实际控制的力度,把中国描绘成“东亚秩序的挑战者”。
演讲稿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版本,在东盟和G7的会议上反反复复放着,不管是谁讲,都插进去,管你听懂不听懂,先摆出来再说。
日本还搞起“媒介攻势”了,在英法美等国的主流报纸上发表评论,强调钓鱼岛是“被中国觊觎的日本固有领土”。日本外相亲自写信发表,频繁引用《联合国宪章》、“战后秩序”等关键词,试图为舆论战找到法律依据。
不过,效果嘛,法国外交界明确表态不愿卷入这事儿,美国国务院则干脆打太极:“关于钓鱼岛的归属问题没有明确立场。”就连谷歌地图都把“中国钓鱼岛”标了出来,日本驻美大使馆几次抗议,也只得到“用户修改无法控制”的自动回复。
而且,日本特别重视的宣传片《尖阁之真相》刚上线没几天,就被世界各地的网友们集体吐槽:“带节奏”、“演技浮夸”。这番操作果然挺猛,但最终评分也就两星半呗。到头来,国际舆论不偏帮任何一边,大家就只是在旁边看热闹罢了。
这场声势浩大的“全球公关战”,最后变成了“单口相声”。日本喊得越大声,回应就越冷淡;稿子越多,质疑也跟着增加;宣传越频繁,反感的情绪越浓。
喊不动的地方,中国在巡航
就在日本人忙着“国际呼吁”时,中国则在海上巡航、布置据点、广播传播。嘴上不多争辩,脚下先打稳阵脚。
2012年9月14日,日本刚“国有化”,中国国家海洋局就宣布开始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常态化执法巡航。自此以后,中方巡航变成了“每月都能看到”的常态。
到2013年,中国海警正式亮相,接替了之前的海监体系,把执法力量升级了不少。钓鱼岛附近海域也变成了海警的“练兵场”,无论是编队出动、高清监控还是执法广播,都是逐一落实,毫不马虎。
到2025年8月4日,钓鱼岛海域再次出现中国海警2302和2103船组联合作战的场景,把非法侵入的日本船只现场广播赶走,还嚷嚷着“你船只已经进入中国钓鱼岛领海,马上离开”。
要点就在于,这不是偷偷摸摸的“渔船过境”,而是新华社公开发稿,堂而皇之地告诉全世界:中国在执法,钓鱼岛在我手里,谁敢碰,先听广播。
中国的策略蛮明确的:不像光说“谁说得对”,而是用实际控制来证明“谁才是真正的主人”。你讲历史,我用坐标来标示现实;你叫嚣主权,我设置航道;你发消息,我就发执法通知。
而日本那边呢,一边还在嚷嚷“对这些岛屿拥有主权”,一边又在海上缩手缩脚。海上保安厅派船出去了但不敢靠近,广播抗议也没人搭理,实际上在海上的动作就输了不少份儿。
到了2024年以后,中国海警的动作更扎实了:巡航的路线变得固定,执法程序实现了无缝对接,视频回传系统也成为常态。每次巡航不只是走个过场,而是在建立一条完整的记录链条,积累证据,巩固存在的事实。
你喊话换不来主权,但我巡逻可以做得到。钓鱼岛上有没有人不太重要,关键是岛周边谁最常出现,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实际情况。日本一再叫嚣,但中国站得稳。
喊得再响,也没人帮
日本想靠舆论战取胜不成,,还指望靠朋友来撑腰?但实际上情况摆明:盟友是盟友,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帮忙买单,成为冤大头。
从2012年到2015年,日本一直在努力让钓鱼岛问题国际化,他们安排安倍去访了十多个国家,走到哪儿都少不了讲讲钓鱼岛块事,哪怕对方不太愿意听也照说不停。
与此同时,日本还在G7会上搞事情,打算通过联合声明写上“支持日本对钓鱼岛的立场”。可是,各国都没同意背书,最后的说法不过是“呼吁各方保持克制”,没啥实质内容偏袒。
美国的态度最能代表一些人的想法,嘴上说“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但实际上从来没派军队去支援。每次中方执法行动时,美国不是装聋,就是绕过,不表态。嘴上说得干干净净,真动手就不敢动真格。
连网络世界里也不给日本面子。YouTube和推特上的宣传片,评论区全都是调侃的声音。英语地区的普通用户早就习惯了:既不听中国,也不买日本那些自说自话的账。
更叫人担忧的是,日本对中国崛起的误判彻底被揭穿了。原本打算借助西方的说辞压制中国,可偏偏反倒助推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扩展。
张军社在2024年提到,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算盘落空,败在了三个方面:一是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没有提升,二是美日同盟关系没有加强,三是地区遏制中国的策略没有实现。
这会儿日本算是明白了:依赖别人的话,远不如自己手里有牌。钓鱼岛的控制权,不是靠写稿子或者发表言论争取来的,而是谁真正在那儿现身,谁才真正掌握了主导权。
从2016年开始,日本在官方文件里慢慢减少了“尖阁诸岛”的提法,外交上的场合也不再主动提钓鱼岛,很多时候发言都交给非正式的渠道去表达。
2025年8月4日,中国海警船进行广播驱离,新华社也发出了通告,可是日本外务省一点回应都没有。不是他们没注意到,也不是不愿意答复,而是实在没法给出答复。
觉得累了,也看清了实际上。公众的呼声没什么用,实实在在的冲突输不起,外交战线没有人帮忙。钓鱼岛还在海面上飘着,日本的声音却已经退回了海岸。
参考资料: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于我国领土和海洋权益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胡德坤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9月6日的文章中指出,这两份文件为我国的领土主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国际支持,明确了日本对钓鱼岛等争议地区的无效占领,巩固了我国在相关海域的权益。
《钓鱼岛争端的搁置默契:从不涉及阶段到危机管控阶段》 宋紫珍. 宜宾学院学报. 2023-11-25
中日钓鱼岛争端,指的是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问题上存在的长期纷争。此争端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日本在甲午战争后获得了这些岛屿的控制权。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家利益的提升,关于钓鱼岛的主权争议再次升温,双方都主张对这些岛屿拥有主权,导致地区局势紧张。争端涉及历史遗留问题、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等多个层面,成为中日关系中的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议题。
褚静涛在2016年11月30日发表在《台湾历史研究》上的文章《钓鱼岛历史研究现状与争议》,主要探讨了钓鱼岛的历史背景以及学界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文章分析了各方对钓鱼岛历史归属的研究成果和争议点,揭示了学术界在相关史料解读和主权认定上的分歧,并指出了未来研究可能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王炜在2013年8月14日发表于人民网的文章《钓鱼岛问题的历史由来与国际法分析》,主要讲述了钓鱼岛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国际法框架下对此的解释。文章详细梳理了钓鱼岛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涉及国家的主权主张,并探讨了国际法在处理类似领土争端中的作用和限制。
杠杆股票配资,第一配资,配资门户官方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